首页 > 队伍建设 > 继续教育
突破瓶颈进德修业 跳出怪圈教书育人 ——“教师专业化发展”刍议
2017-08-31

身份认同:走出尴尬,拾获尊重

新千年也好,旧千年也罢,教师的地位无疑是比较尴尬的。过去倒是比较切实。高而至云霄,言为天下法,身为天下范,传道授业解惑,跻身“天地君亲师”,极尽褒荣;低而陷泥淖,“家有隔宿粮,不作孩子王”,被目之为穷酸腐儒,成了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里的等而下之者,饱受诟病。近来,中国的教师地位似乎被强调过甚,除了名不副实之外,更多了许许多多的谣传臆测与污言秽语,总之,是越来越难堪了。

把教师的地位吹捧得过于崇高,或者把教师的地位贬斥得过于卑下,都不是什么好事。当老师被祭上神坛,就只能成其为牺牲品,乖乖就范;当老师被打入另册,就只能成其为挡箭牌,活活受罪。社会的尽善尽美,社会的不公不义,所有的厚望与薄情,都无疑会通过教育及教师而折射出来。

教师的群体困境如此,而中小学教师又尤甚。当社会道德沦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不会有好老师,当然也不会有好官员,好警察,好医生,诸如此类。皆醉独醒,皆浊独清,不是不可能,而是可能被绞杀。劣币逐良币,好人怕坏人,进而由忌恨而生羡慕,说不尽的众生颠倒。

以上都可以撇开不论。撇不开也得撇开。如何在集体沉沦与集体困境中,暗自奋斗,独自风骚?丧钟不为谁而鸣,喜报乃因人而送。能否?完全可能!

师生关系:合作共赢,互怼双输

拨开迷雾,驱散疑云,教育还是一片蓝天。敲敲补补与打打闹闹能成何事?当前教育的最大迷思,便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成了工具。朝闻夕死而无憾,为有道焉;道之不存,业何须授,惑必无解。

在人工智能时代,机器可能会有思想,而人却可能放弃思考。教育者只有先摆脱了工具的属性,成为有情感的思想者,教育才会真正找到出路。孩子是无辜的,救救孩子,绝不是矫情,更不是虚话。

必须有适度的尊重,乃至于最大限度的尊重,教育才是有意义的。所谓学习共同体,教学相长,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,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,才可能变成现实。如果老师苦口婆心施教,口干舌燥讲理,只是为了把学生加工成工具与器物,学生必然会逆反与异动,煮豆燃萁,师生相煎,也就必然在所难免。

有人担心,技术会消解哲学。也有人认为,技术会促进哲学。教师通过专业化发展,为自己赢得足够尊重,获取应有酬报,估计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吧。至于“教书匠”与“专家型教师”,并无本质不同。专业从事,工精艺成,术有专攻,熟练善巧,可谓之匠。就怕你连“匠”都算不上。专家,无非是匠气更浓、匠心独具的“匠”而已。良工大匠,世所难得,纵不必妄自尊大,又岂可以妄自菲薄?

职业规划:专业发展,幸福在线

总之,身为教师,当自求多福。专业化发展道路如果不是唯一,无疑也是之一。可以认命,也可以抗命,命运总是捉摸不定。不要觉得自己很完美,不小心就是臭美;必须很努力,哪怕努力到无力。用功一点点,开心一点点,找准痛点,打造亮点,点点滴滴有无奈,点点滴滴都是爱。惜自己,爱自己,难道不是应该的吗?

千万不要死耗,更不要耗死。如果你无力跳出怪圈,那也应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,踏着这怪圈的边缘,徘徊,再徘徊。不要把自己圈起来。据说世界就是个圈套。也有人说,所谓圈套就是圆满。别考究了,其实都是我说的。

为教育转圈,为自我解套;在圈套中追求圆满。还有啥好说?

(附记:本文乃听张晓日老师专题讲座后的粗浅思考。)

文章:国风老师